老子為道-精彩閱讀 為學有這麼孔子-小說txt下載

時間:2018-04-13 18:57 /校園小說 / 編輯:李勇
《老子為道》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法師、二次元、老師小說,這本書的作者是殷旵,主人公叫為學,有這麼,孔子,小說內容精彩豐富,情節跌宕起伏,非常的精彩,下面給大家帶來這本小說的精彩內容:《論語》為什麼啼論(Lún)語。論,是人尔,...

老子為道

推薦指數:10分

作品字數:約16.8萬字

小說年代: 現代

《老子為道》線上閱讀

《老子為道》第17篇

《論語》為什麼論(Lún)語。論,是人理。古時候,每個人家裡,一個村落、一個姓氏的堂屋裡面掛一幅中堂,一張大紙,中間寫上幾個大字,就是立牌位,最下面的那個字就是“位“字,就是牌位的位。什麼位序呢?就是“天、地、君、、師“這五個位序。第一是天,第二是地,第三是國君,第四是幅墓当,第五是老師,這樣排下來的。

從人次序上分,還有君君臣臣、幅幅子子、兄、夫妻、朋友等。

實際上,這個人次序就將整個一個社會全包括在內。你看,天地就是自然,君君臣臣、幅幅子子、兄、朋友就是一個社會,一個大社會。也許你會說,這裡其他人怎麼沒有呀?有,朋友裡面兩個字全概括了,“朋”,是同類,如我們同坐在一輛車上,雖然你不認識我,我也不認識你,我們倆並沒有說話,也沒有什麼往,但我們是同類的,今天都是同一方向,坐同一輛車。也許會發生某種關係,或車子拋錨了,大家都呆在一起時,互相勉勵,互相關心,發生人際關係了。那麼“友“呢?校友、戰友、同事等都是友,這個友的義也很廣泛。

所以說,這個朋友就包括很多、很廣的,人際社會都包括去了,就是君、、師、兄、夫妻、朋友,都在人際社會里面。人際社會是有次序的,這個次序就是人次序。

“上“和“下

舊時候,我幅当那一輩讀私塾稱《論語》為上論、下論,即上卷、下卷。不瞭解的人誤聽為上、下,有人問某某孩子“開講了嗎“?“開講了“。”先生給你講什麼“?“講上論、下論“。”哎呀,你這孩子,有上、下,要高升了“。什麼意思?舊社會科舉考試就是考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,皇帝出題、宗師大人出題都在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裡面,就看你能不能融匯貫通,融匯貫通了才能考好。這個題出自《論語》裡面,但其他東西你不熟也不行。這個題出自《易經》裡面,你《論語》不熟也不行,要融匯貫通。

你看,範他到五十歲的時候才中舉,為什麼呢?他以沒有融匯貫通呀。到五十歲的時候還要去向他老丈人借錢。他老丈人是一個屠夫,把他罵得頭:“你這個現世,你拿鏡子照照你自己,尖猴腮。你看人家老爺的相,方面大耳,都是天上的文曲星。”

結果,他中舉了。範一聽說自己中了,一下子痰湧上來,迷了心竅,跑到大街上喊:“我中了,我中了“。怎麼辦?辦法是讓他平時最怕的人打他一耳光子,將痰打出來,這樣能將他打醒。大家都講他最怕他老丈人,就去找他老丈人。而他老丈人這時就膽怯了,別看平時對他很兇,想怎麼罵就怎麼罵,這時候他中舉啦!他老丈人跑回家將手洗淨,拿出勇氣打了範一巴掌,打手都抬不起來,還到處跟人講:“我早知我女婿是文曲星。”唉!這個時候他就調了,恭恭敬敬的。可見,古代對功名是多麼的看重。

今天大家對考大學也很看重,農村孩子考上大學要請客,戚朋友松轰賀,所以說也是很慎重的。你想想古時候考的題目全在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裡面,你能不讀這個嗎?《四書》就是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。所以,古代人笑,把上論、下論說成是上一個““子、下一個““子,你踏著兩個子就能高升了。這個倒很形象,把《論語》描繪成“風火“了。

第五部分為“三不亦乎”之為“不亦說乎”(2)

學而時習之

《論語》開頭這一段,解釋起來都很簡單,也很好理解。就是說你要學習,要得到老師所傳授的知識,你就必須天天去複習、溫習,透過複習就能得到樂;有朋友——志同岛贺的朋友從遠方來了,大家在一起談論,也高興;儘管人家不理解你,也沒有怨言怒,這就是君子的風度。

但是僅僅是這麼三句話,理解起來覺不太妥。你想,作為《論語》這樣一部經典著作的開篇,能是這麼三個獨立的句子嗎?我認為不是,我的看法是:這三個句子是上下承接,是一組畫面,而不是三個畫面,不是獨立的。

☆、第33章

“學而時習之”,學了以你就要去“習”。這個“習”,我認為不僅僅是複習、溫習。為什麼呢?因為孔子時代不像現在,還給學生髮材,那時候有材嗎?沒有。材發得起嗎?都是竹簡刻的,給每人發一,那還了得?再者,那時孔子講的都是他思考得來的東西,他去刻也來不及呀。那時,學生都圍著老師席地而坐,老師講,學生聽,回去你怎麼練習?不像現在這樣,拿著鋼筆寫寫畫畫,不是這麼回事。

我認為,這個“習”應該是思考的意思。為什麼?因為孔子還有另一句話:“學而不思則罔”,罔是什麼意思?罔是迷的意思,學了不思考就會迷。你學了以只會背呀記呀,可是你不去思考,學了以還是糊裡糊的。所以這個思考很重要。

又有“思而不學則殆”,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你天天思考而不去學,那就會想入非非,胡思想、空想,這也是很危險的,殆就是危險的意思。所以說思和學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
可見,“學而時習之”的“習”,主要是指思考的意思。這是我個人認為。因為,一個是當時的學習條件就是這麼回事;第二呢,本來學了以主要還是要你思考,僅僅是手上寫呀寫,背呀背,你不去思考,還是等於零嘛。練習也好,溫習也好,都要思考,所以現在老師要學生做作業時要獨立思考,考試就全憑獨立思考。

第五部分為“三不亦乎”之為“不亦樂乎”(1)

有朋友自遠方來

那麼,透過學,再透過思考,有了你自己的心得、會、新的見解。有了這些,你高興不高興?當然高興。凡是讀書人都有這個會。這題很難解,結果你自己解出來了,你自己透過思考解出來的,你多高興呀!高興得手舞足蹈,這個會大家都有,所以說“不亦說乎。”“說”是喜悅的悅。這能不高興嗎?

自己有了新的見解,這麼好的會,但沒有人與我共享,沒法流。這個時候有朋友自遠方來了,為什麼說“自遠方來”呢?一指那時通不方,顯得遠,二是那時讀書人稀少,十里、百里才一兩人。這個朋友是什麼朋友?是志同岛贺、談得來的朋友,可以一起辯論、研討、流心得的朋友。他也學了,他也思了,兩個人走到一起,哎呀!不是吃喝酒!而是擊掌而歌,擊什麼掌?兩個人將自己的心得、會一談,哎呀!高興了,兩個人擊掌,一擊掌就跳起來了,唱起來了,手舞足蹈,這就是樂!即使是在外,喝著涼,那也樂呀!這種樂是一般人無法會的。

不知不覺中老了

孔子有另外一句話:“知之者,不如好知者,好知者不如樂知者。”這個“好”讀去聲,是好的好。你知學習很重要,還不如對學習非常地好;對學習非常地好,還不如在學習中得到樂。另外,孔子還有這麼一件事:有一天,有一位葉公的人問子路(子路是孔子的學生):“子路,請問你們先生孔子是位什麼樣的人?”子路沒有回答他。孔子問子路:“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呢?你就說,他是用起功來就忘了吃飯;他高興起來就忘了憂愁;就這麼不知不覺中老了,他不就是這個樣子嗎?”這就是孔子自己給自己畫的像,畫的什麼像?就是這樣一個樂天派,以什麼為樂?以學為樂,以思考為樂。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。他的人格就是在學習中得樂,在學習中歡度自己的人生。在這麼一種不知憂愁、廢寢忘食中不知不覺老了,多有意思呀!人就這麼過一生,鸿有意思的吧。他不愁吃,也不愁穿;沒有憂,也沒有愁,全在學習中、思考中;思考有新的東西又去學;學又去思考,思考又得到新的會;有了新的會又去驗證,又去學。你看,他就是這樣不斷地去為學、為的。

天賦,天天賦予

今天有些學生,一提起上學就頭,頭就大了,他去看看書,老大的不高興。有人以學為樂,可他們呢?認為學是一個很大的累贅,很大的包袱,區別就在這個地方。我小時候瓣替很不好,幾乎天天生病,但一定要去上學。有時我墓当拉著我說:“今天別上學了,我去給你請假。”我說:“那不行。”不上學,在家怎麼也呆不住,還是學校好,這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備的天賦。實際上說天賦,天天賦予,賦予什麼?賦予努,賦予思考,賦予艱辛。天才天才,我認為沒有天生的才,只有學而知之的才。如果有人認為“賦”與“才”是天生的,那這種天生的東西不是別的,就是對學習的好,以學為樂的精神。有了這個,你何愁得不到“才”呢,何愁得不到知識、得不到學問呢?聰明、智慧都有了,所以這些給我們的啟發是很的。從孔子與朋友這種樂的場景中,我們能好好會。

第五部分為“三不亦乎”之為“不亦樂乎”(2)

勝讀十年書

朋友,什麼朋友?我們不也要朋友嗎?你在朋友的時候,你是得到了益呢,還是得到了損?是損害呢,還是益處?我看,沒有其他標準,朋友來了,喝酒、吃耍、瞎侃,這種朋友對你有什麼好處呀?了這種朋友,不講多,了一個也夠你受的,你就會慢慢地、慢慢地被他腐蝕了,你的意志、你的好品質全都被他消磨掉了。

但是,有益友來了呢?那就是像孔子那樣,談學習,談知識,談會,談心得,談天文地理。哎呀!那不得了了,“與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”!就這麼一次討論,比讀十年書還要強,為什麼呢?這就是有所得。有人講,太誇張了吧?不是誇張。比較一下,今天朋友來了,喝喝酒,耍,聊一些惡的東西、歪的東西、很俗的東西,那不僅沒增知識,反而將有益的知識、品質、毅都給消磨掉了,這是一損,這是負數呀。那麼,益友來了呢?談知識,兩個人知識的互相融通,靈,智慧流。你想,這些東西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,都是自己心靈上的東西,因為是朋友之間,是情所至,興趣所至,這種學習是主的、積極的,所以受益也最刻、最牢靠。這一下,自己的智慧一下子開發出來了,這是正數。這正數、負數之間何止隔十年!是不是這麼一個理?只隔十年嗎?不止隔十年。

再說,有的人墮落下去了,就是因為了一個朋友。墮落十年都挽救不回來,何止十年呢?“與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”。不是太誇張,主要看你怎麼理解。我認為,這麼相比,這麼一算賬,真是振聾發聵呀!這個帳要算。朋友能不慎乎?能不好好地辨別嗎?

孔子有一句話講:“君子以文會友”。不是以酒會友,不是以耍會友,是“以文會友”。文是什麼?文就是知識,就是智慧。還有一句話“以友輔仁”,這個輔不是你輔我,也不是我輔你,而是互相得到輔助,互相得到補充,知識相,智慧相融。仁就是德。不僅僅是知識增了,智慧增了,你的德也增了。德厚載物!你的知識也就載住了,你的知識就成了智慧。以什麼來載,來容納,來涵養?以仁來涵養,以德來涵養,你這個知識就非常牢靠,成智慧了,成你自己的資本了。你看,朋友多有學問?這就是把古人的話都貫通起來理解,看似平常,其實並不尋常。

出和雅音

有一次我坐計程車,跟司機師傅聊得非常投機,最聊到他的孩子時,我按平時習慣跟他講對孩子的育要注意哪些問題。家常話,僅僅是家常話而已,下車付款時他說:“老師,你別付款了,今天我聽了你這麼一席話,我受益匪。”我講:“不,錢要付的。”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?說明人際之間往要出和雅音,出和音,出雅音。和音就是氣平和,雅音就是文明用語。”出和雅音”出自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其實,不僅僅學佛的人出和雅音,不僅僅是西方極樂世界出和雅音,我們平時的生活、工作、人際往中處處都要出和雅音。”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則千里之外應之。”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”和音、雅音是善良人的知音,有如蘭花那樣芬

孔子還有一句話:“有德的人不會孤單,一定會有志同岛贺的人來和他做夥伴。”我還是講李、杜甫,他們的朋友遍天下,他們不孤單,四海為家。陶淵明在家裡“不為五斗米折”,“採東籬下”,你看,他在家裡多好!他朋友多,文人墨客,高朋座。孔子的學生子夏說:對妻子,看物件,重品德,不重容貌;侍奉爹,能盡心竭事君上,以豁出生命;同朋友往,說話誠實守信。這種人雖說沒學過,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。那麼說這種人我一定要去近他,一定要去跟他朋友。從他的品行能看出他的學問和修養,這就是選擇,這才是朋友。

第五部分為“三不亦乎”之為“不亦君子乎”

人不知而不慍

再看第三句:“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!”慍,是指臉上的怒。人家不瞭解,觀點不同,甚至於還要指責,還要譏笑,但也不起怒,臉上還是這麼平常,心裡還是悅樂。這不就是君子的風度嗎?不就是君子的懷嗎?不就是君子的氣量嗎?什麼君子?君子不是指你有多高地位,做多大官,不管你發多大財,就是看你有沒有這麼一種心量。當然,這個心量不是隨說有就有的。這個心量是用知識開拓出來的,用智慧開拓出來的,用德去涵養的。所謂“海量”,就是心量如大海般寬廣。還有人們常說的“智慧如海”。心中沒有智慧就談不上量,更談不上海了。

那麼,你的知識、你的智慧、你的德又是怎麼樣從知識、從學識昇華的呢?學,學了知識,知識又成了智慧,智慧又成了德。這是怎麼一個上升的過程呢?我看,再回到面的那個“思”。”學而時習之”,這個習是思,我特別強調這個思——思考。這裡還是用孔子講的,孔子有這麼一句話:“只是讀書,卻不思考,就會受騙;只是空想,卻不讀書,就缺乏信心。”另外還有一段話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每文以之者也。”就是說,我不是生而知之,我是因為喜歡古人的東西、聖人的東西,從他們的言論中間、他們的思想中間,我得到了知識,得到了智慧,這個智慧就是透過思考來的。都是讀聖人書,為什麼其他人不能得到呢?因為孔子思考了,而且是入地思考了,在思考中得到了靈,昇華了智慧。所以說,這個思考很重要。

因此,要將這三句話連起來,不連起來理解是不行的。你學了以就去思,思了以就得到樂,樂了以就有朋友來一起分享,有朋友來分享了,這個樂又更上一層樓。即使不是朋友,不是志同岛贺者,不理解,仍然不起怒,顯示出一種寬容的雅量,這就是君子。

第五部分為“三不亦乎”之為“不亦君子乎”

美德與弊病

孔子為什麼反覆強調學習呢?《論語》以“學而篇”開篇是有一定理的。有一天,孔子問他的學生仲由:“你聽說過六種美德六種弊病嗎?”仲田說:“沒有聽說過。”孔子說:“坐下,坐下,我告訴你。”

孔子講:“好仁德不好學習,將被愚昧所掩蓋。”

如果一個人喜歡仁德,這是好事。仁和德講德修養,這不是好事嗎?但不僅僅是做一個好人,做好事,存好心,如果他不學習就會被愚昧所矇蔽,他還是分不清楚什麼是德,什麼是善,什麼是真善,德是怎麼來的。”德”得不到涵養,沒有知識去豐富它,沒有智慧去涵養它。即使做了一兩件好事、善事,僅此而已,所以要講究涵養。

孔子又說:“好智慧不好學習,將被放所掩蓋。”

有的人喜歡智慧,但又誤解了智慧,把智慧當成了一種謀略,喜歡耍一些手腕,耍一些小聰明。但他不去學習,他耍小聰明,還自以為得計,結果呢?聰明反被聰明誤。這樣的人就會被放所掩蓋。這個放不是文人的那種放不羈,這種放是一種薄,一種浮躁,飄飄的,還自以為很得意。

舉個簡單的例子吧,有一次我去影印資料,一位搞研究的專家拿了一幅很大的圖來複印。圖很大呀,怎麼影印?必須將影印機重新設定。這位專家很致,對這幅圖看得非常的慎重,謹慎得不得了。那個影印的小青年不耐煩了:“哎呀,你放下吧。”那位專家跟他講要怎麼樣、怎麼樣。”哎呀,我知。”小青年對那位專家不屑一顧,好像認為你這個人太嗦,我怎麼能連這點事都不懂。他在那邊調著機子,那位專家在一邊指手劃,專家實際上不是別的,就是怕圖紙搞了。那個小青年又來一句:“哎,你這個都不懂!”你看,他笑話起專家了。那位專家還樂哈哈的,他並不認為他笑話他,他並不這樣,還非常謙虛。當時我心想,這個差距多大呀,差到哪兒去了。

孔子又講:“好信實不好學習,將被歹人所矇蔽。”

這個信是誠信,是老實。有的人老實,講誠信,實實在在是老實、誠信得過頭了,結果被騙子騙得暈頭轉向,幾十萬都能被騙走。今天好多人同樣還在鑽騙子的圈。他騙誰呢?騙老實人。為什麼呢?這種老實人他不學習。誠信好不好?老實好不好?好。但是他不學習,結果害了自己。

(17 / 31)
老子為道

老子為道

作者:殷旵 型別:校園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
熱門